- 吴勇毅;
<正>国际文凭课程(IB)是由国际文凭组织(IBO)于1968年创设,并逐步从大学预科项目(IBDP)、中学项目(MYP)、小学项目(PYP)发展到职教项目(CP),成为一个具有完整课程系统的国际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国际教育体系,IB有其自身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情怀","培养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开创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说"国际情怀"颇具人文的情感、关照和心境,说"国际意识"更加直白,国际人才当然要有国际意识。理念如此,所有课程都为其服务,IB中文也不例外。
2021年02期 No.3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施仲谋;王婵娟;
IB课程中的汉语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多样化类别中的一个分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估考核等方面,IB汉语教学均体现了IB的核心理念和特质,这对IB汉语师资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文结合IB课程理念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以香港教育大学汉语师资培训课程作为个案,探索IB汉语师资培训课程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发展和师资培训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No.30 13-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6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刘弘;苏越;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中的语言B课程(Language B)是针对二语学习者开设的外语学习课程,中文课程B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课程。本研究对多份IBDP中文课程B标准课程和高级课程阅读理解试题中的题干设置、题目类型以及技能考查点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考察。研究发现,标准课程试卷和高级课程试卷尽管题型差异不大,但是在考查点方面各有侧重:标准课程试题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能力,高级课程试题则加强了对学生的推论及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同时研究也发现,题型和考查点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并据此对教师教学与编写教辅材料提出了一些建议。
2021年02期 No.30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陶健敏;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中文课程B在文化因素的教学处理上带有鲜明的主题教学的特点。它以国际情怀统领中文课程设计,以文化现实主义理论指导文化主题建构,以主题式教学模式赋予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自主权利;倡导正能量的国际观、文化观,在文化教学中努力将学习者融入真实文化和语言知识技能的体验、反思、探索和建构中。这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下重塑有效的文化教学理论和模式,推动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1年02期 No.30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吴勇毅;
作为一个国际文凭的教育体系,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有着自己非常明确的育人目标,其语言教育亦是为此服务的。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外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交际工具,更是为了塑造品格以及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的人,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本文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路子、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IB语言课程的核心。本文认为,IB的语言教学走的是基于内容的教学路子,其主题围绕目标,利用话题探究主题、文本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技能。IB的语言教育也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启示和反思。
2021年02期 No.3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74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 ]
- 朱志平;兰晓明;陈晨;
"低龄化""快速发展""以中小学为主体""政府官方推进"是近年来阿联酋汉语教学发展的几个突出特点。从"三教"需求看,阿联酋的汉语教学表现为教师的输入性与教材、教法的本土性。如何使厚重的中华文化适应阿联酋民族文化传统的范式及其所追求的先进外语教学理念,是汉语教学在阿联酋本土化面临的现实,也是阿联酋汉语教学同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2021年02期 No.30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 伊藤义人;信世昌;
许多研究显示,日本人不擅长外语对话,主要是因为学习外语时通常受限于自身的交际文化而过于拘谨,不敢直接表达不同的想法。本研究从日本沟通文化的限制因素着手,聚焦于"会话"与"对话"的概念差异,利用视觉性的心智图(即思维导图)来提升其汉语口语能力。本研究对11位不擅汉语会话的日本学生进行了10小时的教学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皆对心智图教学法表示肯定,能较好地完成会话和对话过程并扩展话语内容,也对自身的发话能力产生了自信。
2021年02期 No.30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李昊天;
本文基于后方法理论,对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识教育中文课程可遵循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课上讲授与课下复练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在"核心扩散—多轮复现"的教学模式中实现语言技能集成化培养,并可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长久保持:紧密联系现实,构建目的语文化岛;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手段数字化;探索"两地"授课模式,优化学分认定体系。
2021年02期 No.30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