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价值The Value of Individu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李红印
摘要(Abstract):
汉语单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教和学两方面,这两方面以单字在汉语中的语言交际价值为基础。单字的语言交际价值主要体现为使多音节字化、可类推构词、短语紧缩构词中单字语义和语用功能增大等。单字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汉语"大教学"观中,具体表现为:单字促进汉语教师字词教学意识提高,推进挖掘汉语字词关系的词汇类聚,推动汉语教材处理好字词要素,促进汉语字词教学方法梳理等。本文结语部分概括了单字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单字;汉语教学;语言交际价值;教学价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红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董琨.汉语复音词运用中的“趋单”现象[A].王惠、张民、董明会、赖金锭主编.Word meaning and computing词义与计算——Proceedings of the 9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C].COLIPS Publication,Singapore,2008.
- [2]李红印.对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讨论的认识与思考——兼谈词语教学单位问题[A].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3]李红印.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词问题[A].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 [4]李红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框架修正——兼论对外汉语教师研究[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5]李红印.汉语精读教材如何突显汉语字词特点[A].汉语教学学刊(第8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6]李红印.互联网新媒体中的字词语使用考察[A].基于华语教学的语言文字研究——第七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4.
- [7]吕必松、赵淑华、林英贝.组合汉语知识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 [8]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 [9]施春宏.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2(3):390-408.
- [10]王洪君.“字本位”与汉语二语教学[J].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11]王洪君.语言层面与“字本位”的不同层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1-11.
- [12]赵金铭.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2(3):379-389.
- [13]郑启五.我的2009年对外汉语教学体会[C/OL].下载自http://clcisb.xmuoec.com/shownews.aspx?news_id=2121,2009.
- [14]郑启五.基于土耳其汉语初习者的教材思考[J].国际汉语学报,2010:257-260.
- 1王洪君(2011a、2011b)认为“字”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语音的单位(≈音节)、语汇的单位(≈语素)、文字的单位(≈方块字)、语音、语汇、文字三位一体的单位。我们接受这一看法,同时为说明通俗,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中所收的字看作本文“单字”的具体表现形式。《新华字典》所收单字的特点是:形式上呈现为方块单字;内容上,有形、有音、有义;用法上,有的与别的字组合构词,有的单独参与造句等;使用频率上,有的常用,有的不常用。
- 1施春宏(2010)提出了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两个概念,其中“语言价值”是指网络语言为网络交际提供了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了特定的功能。受此启发,本文把单字在汉语运用中的价值称为“语言交际价值”。
- 2 董琨(2008)指出,汉语复音词运用中存在着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现象,这种“趋单”使用的情况在上古、中古和现代汉语中都能找到不少例子。这似乎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也为汉语单字(单音节)的语言交际价值做了很好的注脚。
- 3 如白乐桑、吕必松、张朋朋、刘社会、王若江、李禄兴等(参见李红印,2007、2012)。进入21世纪,有学者继续分析单字在词汇学习和教学中的价值,如王洪君(2011a)指出,字可助学生迅速扩大词汇量,通过“一音节一义”了解汉文化中的对称和谐,因此应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单音有义、单音字复合成双音词或三音词的观念”,尽快教构词能力高的基础单字;赵金铭(2012)提出“整词—析字—系连扩展”词汇教学法。
- 1厦门大学郑启五老师在土耳其进行汉语教学时,面对《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第七课出现的单字“巴”,没有轻易放过去,而是自然地利用汉语字词关系、外来词知识等,进行了生动的汉语字词教学(郑启五,2009a)。
- 2 参见李红印(2008: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