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viting-In”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CSL: A Case Study of AP Chinese Program Run by the College of Intensive Chinese Training of BLCU
李先银,魏耕耘
摘要(Abstract):
当前,在海外完成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初体验"之后,来华进行"深接触"的以"语言—文化"为双目标的短期特殊项目越来越多。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承办的暑期"AP中文青少年国际领导力项目"为例,探讨新形势下短期来华特殊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问题。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考虑多方需求和特点构建的AP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可复制性,可为类似的"语言—文化"项目提供范式和模式支持。
关键词(KeyWords):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暑期;AP;项目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先银,魏耕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AP汉语与文化课及美国教学实况给我们的启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6(S1):35-44.
- [2]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1):3-8.
- [3]段胜峰.汉语二语教学模式研究二十年述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3-158.
- [4]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64-69.
- [5]李泉.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的思考[A].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6]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110-117.
- [7]李先银.表达导向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及“把”字句教学[A].迟兰英.汉语速成教学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 [8]李先银.表达导向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探讨——以“了”的教学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3):27-34.
- [9]刘丽艳.对外汉语超短期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72-175.
- [10]刘颂浩.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1-8.
- [11]鲁健骥.口笔语分科精泛读并举——对外汉语教学改进模式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3(2):82-86.
- [12]马箭飞.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4):87-93.
- [13]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17-22.
- [14]孟国.关于实况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64-68.
- [15]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第七版)[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 [16]谭春健.“理解后听”教学模式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4):1-6.
- [17]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18]王静.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55-59.
- [19]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9-93.
- [20]吴勇毅.关于汉语教学模式创建之管见[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9-13.
- [21]曾妙芬.推动专业化的AP中文教学——大学二年级中文教学成功模式之探讨与应用[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 [22]张朋朋.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J].汉字文化,2007(1):64-68.
- [2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编写[C].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北京,2005.
- ①五大外语教学目标为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三种沟通模式为语言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理解诠释(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表达演示(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
- ②参见http://www.hanban.edu.cn/node_43061.htm。